摘 要:本文基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背景,針對生活污水治理問題進行簡單的論述,總結治理路徑。根據研究總結,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結合生活污水的特點,做好污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切實提高生活污水治理的水平。構建生活污水治理常態化機制,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設美麗新鄉村。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诿利愢l村建設的背景,圍繞村容村貌、水安全與水環境等方面,開展系列建設措施,推進建設工作。其中,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重點內容。各地區認真貫徹建設任務,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形成了符合自身情況的建設路徑,F結合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實踐進行建設經驗總結,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借鑒。
1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目標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指出,截至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目標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顯著提高,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構建完善的管護機制。生活污水亂排亂倒情況得到管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诖四繕,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圍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系列措施。
2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踐分析
2.1 案例概述
以寧蒗彝族自治縣為例,目前已實施的大多以城鎮為主,部分重點村莊實施了污水治理,已設計或實施中的項目大多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流域(瀘沽湖、寧蒗河、務坪水庫等)治理項目。農村已建設施正常運行程度不高,大部分需改造,計劃對運行情況不佳的設施進行改造。處于運行中且運行良好的有2個,分別為寧蒗彝族自治縣城污水處理廠和現狀瀘沽湖污水處理廠;除以上運行良好的污水處理設施外,已實施需改造的有8座,已設計或正實施的污水處理設施有21座,F結合此縣鄉村環境整治實踐,重點圍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總結建設路徑。
2.2 具體做法
寧蒗彝族自治縣實施“一水兩污”項目,總投資2.4億元,完成情況整理如表1所示。實施“廁所革命”,總計投資2242.8萬元。其中,污水治理方面的項目如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戰河鎮、永寧鎮建設處理量為300 t/d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除大興鎮、戰河鎮、永寧鎮以外的其余12個鄉鎮(政府駐地),建設12套處理量為100 t/d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包括總長約97.951 km的配套排污管網)。
2.3 污水治理經驗
人人共建、全民參與。鄉村環境的建設,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與支持。寧蒗彝族自治縣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積極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調動群眾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日常工作中發放傳單、利用各類平臺進行宣傳,調動人們的參與積極性,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將人居環境整治與村風民族等納入村規民約。實施紅黑榜制度,采用積分制管理手段,利用愛心超市模式,積極帶動群眾的參與,切實提升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強化引領;诟咝七M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目的,組建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小組,負責推進此項工作。結合實際情況,針對臟亂差問題,貫徹市場化理念,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將污水治理工作同環境整治的其他工作緊密結合,切實保障治理工作到位,保障污水治理的效果。
3 農村污水治理的策略總結
3.1 選擇合理的處理模式
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踐分析,常用模式如下:(1)納管模式。指的是農村生活污水利用管網進行收集,統一輸送到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納管模式適用于聚集度高和緊鄰城鎮的村莊,借助重力流的作用,將污水輸送到污水管網村莊;(2)集中收集模式。指的是對無法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村莊,將單個或者多個自然村農戶的生活污水,采取統一收集模式,之后排入到村級污水獨立處理設施加以處理;(3)分散收集模式。指的是對單戶或者多戶農村住戶的生活污水,采取就近處理措施加以處理,通常日處理能力小于5 m3。實踐中結合鄉村的實際情況,根據人口集聚程度和經濟條件與排水去向等,選擇適宜的治理模式,切實提高生活污水處理效率與效益[1]。
3.2 創新處理工藝,實現資源化利用
對水環境保護有較高要求的區域,例如飲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湖庫集水區等,積極創新處理工藝,提高污水處理水平?刹捎妙A處理———A2/O組合模式,或者采用預處理—生物接觸氧化池—人工濕地/土地滲濾組合模式。每個鄉村的情況差異,居民集中程度和地形地貌情況等差異,要結合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治理模式,切實提高污水治理的效率與水平。除此之外,強化農村地區再生水回用,將經過處理后的再生水資源化利用,用于道路澆灑和綠化等;對化糞池出水資源化,可用于農田。對于污泥的處理,堅持減量化、穩定化以及無害化的基本原則處理。產生的污泥,要經過妥善處理,同時實現污泥資源化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化糞池必須定期進行清理,經過發酵后用于農田。對處于水資源保護區的村莊,做好清運處理。
從當前農村資源化利用情況分析,多通過將秸稈、樹葉等用來墊圈舍后在糞坑中與畜禽糞便混合發酵成農家肥用于農作物。但目前農村污水治理存在的共性問題是:雨污混流,特別是雨季比較嚴重。因此只要家家戶戶實現雨污分流,便可達到減少污水處理量的目的,同時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通過實施雨污分流模式,可避免雨水對污水的稀釋,保障發酵效果,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3.3 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建設設施
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水治理實踐中,多使用的是城市化與工業化治理技術裝備,采取的是管網+設施的方法,尚不能達到實際需求,缺少完善的技術路徑,使得很多設施處于“曬太陽”的狀態。對于此情況提出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建設基礎設施,做好設施運行管理,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實踐中做好科學論證分析,明確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與技術路徑等[2]。采取以下措施強化運行管理:(1)強化規劃引領,積極推進實施。編制完善的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發揮規劃引領的作用,選擇人口集聚度較高的中心村與移民村分批設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2)探索適宜的技術與模式。對于當前設施“曬太陽”問題,借鑒優秀的處理措施,以免造成水土不服的情況;(3)堅持建管結合的原則,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圍繞運行主體與技術路徑以及經費來源等各類問題,采取建管結合的模式,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切實提高運行管理水平,使管理措施得到落實。日常運行管理實踐中,要認真落實設施檢修與缺陷處理措施,切實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水平,創造更多的效益與價值。
3.4 與鄉村治理、農村改革相互結合
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工作,要堅持與鄉村治理以及農村改革相互結合的基本原則,切實提高治理的水平與效益。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要堅持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原則,圍繞當前污水治理以及鄉村環境問題等,采取問題導向和目標倒逼等措施,形成完善的鄉村環境治理機制,增強農民群眾的觀念,打造善于治理鄉村。積極發揮黨組織的力量作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點圍繞亂搭亂建和亂排亂倒等問題,采取整治與處理措施。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村民建村民管”,發揮群眾的力量[3]。群眾既是受益主體,也是建設主體,因此要明確政府與群眾的職責,做好規劃引導,發揮基礎建設投資與技術等的作用,著力解決單靠一家一戶、一村一鎮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接水沖廁所時,主管網到廁所之間入戶段為農戶承擔,政府提供材料,由農戶出錢出力,履行群眾的責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切實保障建設的治理。完成建設工作后,認真做好驗收,為污水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力量,切實推進污水治理工作,提升農村環境質量,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增加群眾滿意度。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提升農村環境的重要內容,要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本文結合實踐,提出選擇合理的處理模式;創新處理工藝,實現資源化利用;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建設設施;與鄉村治理、農村改革相互結合等措施。
作者:毛青 寧蒗彝族自治縣生態環境監測站 |